牛胰腺脱氧核糖核酸酶I DNase I核酸内切酶|Deoxyribonuclease I from bovine pancreas
产品说明书
FAQ
COA
已发表文献
产品描述
脱氧核糖核酸酶I(DNase I),即Deoxyribonuclease I,一种发现于多种细胞和组织的核酸酶,属核酸内切酶,靶向切割邻近嘧啶的磷酸二酯键,产生5’端为磷酸基团、3’端为羟基的多聚核苷酸,平均消化产物最小为多聚四核苷酸。DNase可催化多种形式DNA,如单链DNA、双链DNA,甚至染色质(其切割速率受组蛋白影响)。最佳的工作范围是pH7-8,DNase的活性依赖于Ca2+,并可被二价金属离子如Co2+,Mn2+,Zn2+等激活。5 mM Ca2+可保护酶使其不被水解。在Mg2+存在下,该酶可随机识别和切断DNA任一条链上的任意位点;而在Mn2+存在的条件下,可同时识别DNA的两条链并在几乎相同的位点进行切割。DNase I最早从胰腺中分离而来,至今哺乳动物胰腺也是该酶的最主要的来源之一。
本品来自牛胰腺,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常用于清除蛋白中的DNA,或者用于向DNA中引入缺口使标记碱基插入DNA。本品以粉末形式供应,酶活力≥2000 Kunitz Units/mg蛋白。
产品性质
CAS号(CAS NO.) |
9003-98-9 |
分子量(Molecular Weight) |
~31 kDa |
孔尼茨单位(Kunitz Units) |
≥2000Kunitz Units/mg protein |
类型(Type) |
Type IV |
最佳PH(Optimal pH) |
7~8 |
外观(Appearance) |
白色至浅黄色粉末 |
纯度(Purity) |
Protein: ≥80% by Biuret |
激活剂(Activators) |
多种二价金属离子如Mg2+、Mn2+, Ca2+, Co2+, and Zn2+ |
抑制剂(Inhibitors) |
β-巯基乙醇;螯合剂;SDS;肌动蛋白 |
活力单位定义(Unit Definition) |
25℃,pH5.0条件下DNase催化底物DNA,使每毫升每分钟ΔA260增加0.001的变化定义为一个酶活力单位(Kunitz unit)。 |
运输和保存方法
冰袋运输。冻干粉末于-20℃保存,有效期2年。
注意事项
1)为了您的安全和健康,请穿实验服并佩戴一次性手套操作。
2)本产品仅作科研用途!
DNase Ⅰ储存溶液
20 mM sodium acetate(pH 6.5),5 mM CaCl2,0.1 mM PMSF,50%甘油。
DNase Ⅰ失活或抑制
加入EDTA至终浓度为2.5 mM后,65℃加热10 min可使DNase Ⅰ失活。酚氯仿抽提也可以使DNase I失活。金属离子螯合剂,达到毫摩尔/升浓度的锌离子,0.1%的SDS,DTT、巯基乙醇等还原剂,50-100 mM以上盐浓度均对DNase Ⅰ有显著抑制作用。
使用方法(应用于蛋白提取实验,仅供参考)
1)反应体系:蛋白提取液中按照1/100体积加入DNase I储存液(使其终浓度为20 U/mL),1/100体积加入1 M MgCl2。
2)反应条件:37℃,30-60 min。继续后续蛋白提取实验即可。
【注】:由于EDTA能螯合酶活性需要的Ca2+和Mg2+,蛋白初始裂解液中要去除EDTA,否则会降低DNase I的消化能力。
HB210721
产品描述
脱氧核糖核酸酶I(DNase I),即Deoxyribonuclease I,一种发现于多种细胞和组织的核酸酶,属核酸内切酶,靶向切割邻近嘧啶的磷酸二酯键,产生5’端为磷酸基团、3’端为羟基的多聚核苷酸,平均消化产物最小为多聚四核苷酸。DNase可催化多种形式DNA,如单链DNA、双链DNA,甚至染色质(其切割速率受组蛋白影响)。最佳的工作范围是pH7-8,DNase的活性依赖于Ca2+,并可被二价金属离子如Co2+,Mn2+,Zn2+等激活。5 mM Ca2+可保护酶使其不被水解。在Mg2+存在下,该酶可随机识别和切断DNA任一条链上的任意位点;而在Mn2+存在的条件下,可同时识别DNA的两条链并在几乎相同的位点进行切割。DNase I最早从胰腺中分离而来,至今哺乳动物胰腺也是该酶的最主要的来源之一。
本品来自牛胰腺,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常用于清除蛋白中的DNA,或者用于向DNA中引入缺口使标记碱基插入DNA。本品以粉末形式供应,酶活力≥2000 Kunitz Units/mg蛋白。
产品性质
CAS号(CAS NO.) |
9003-98-9 |
分子量(Molecular Weight) |
~31 kDa |
孔尼茨单位(Kunitz Units) |
≥2000Kunitz Units/mg protein |
类型(Type) |
Type IV |
最佳PH(Optimal pH) |
7~8 |
外观(Appearance) |
白色至浅黄色粉末 |
纯度(Purity) |
Protein: ≥80% by Biuret |
激活剂(Activators) |
多种二价金属离子如Mg2+、Mn2+, Ca2+, Co2+, and Zn2+ |
抑制剂(Inhibitors) |
β-巯基乙醇;螯合剂;SDS;肌动蛋白 |
活力单位定义(Unit Definition) |
25℃,pH5.0条件下DNase催化底物DNA,使每毫升每分钟ΔA260增加0.001的变化定义为一个酶活力单位(Kunitz unit)。 |
运输和保存方法
冰袋运输。冻干粉末于-20℃保存,有效期2年。
注意事项
1)为了您的安全和健康,请穿实验服并佩戴一次性手套操作。
2)本产品仅作科研用途!
DNase Ⅰ储存溶液
20 mM sodium acetate(pH 6.5),5 mM CaCl2,0.1 mM PMSF,50%甘油。
DNase Ⅰ失活或抑制
加入EDTA至终浓度为2.5 mM后,65℃加热10 min可使DNase Ⅰ失活。酚氯仿抽提也可以使DNase I失活。金属离子螯合剂,达到毫摩尔/升浓度的锌离子,0.1%的SDS,DTT、巯基乙醇等还原剂,50-100 mM以上盐浓度均对DNase Ⅰ有显著抑制作用。
使用方法(应用于蛋白提取实验,仅供参考)
1)反应体系:蛋白提取液中按照1/100体积加入DNase I储存液(使其终浓度为20 U/mL),1/100体积加入1 M MgCl2。
2)反应条件:37℃,30-60 min。继续后续蛋白提取实验即可。
【注】:由于EDTA能螯合酶活性需要的Ca2+和Mg2+,蛋白初始裂解液中要去除EDTA,否则会降低DNase I的消化能力。
HB210721
Q:10607ES 和 10608ES 的区别?
A:10607 以含氯化钙的冻干粉形式供应;10608 以粉末形式供应。两者用途一样,用于清除蛋白中的 DNA。
Q: 我想问一下这个Kunitz跟u如何换算呢?那如果说反应体系中需要加入150U,那我该怎么换算呀?
A: Kunitz Units和U是不同的单位,不能直接换算,它的酶活就是Kunitz Units不是U,是孔尼茨单位,不能换算的。
如果是要要加入150U是没法计算的,但如果是要150 Kunitz Units,可以根据每个批次的COA上的测试的酶活情况计算。比如,某批次酶活是2500Kunitz Units/mg,那就是加入150/2500=0.06mg。
[1] Wang Z, Gong X, Li J, et al. Oxygen-Delivering Polyfluorocarbon Nanovehicles Improve Tumor Oxygenation and Potentiate Photodynamic-Mediated Antitumor Immunity. ACS Nano. 2021;15(3):5405-5419. doi:10.1021/acsnano.1c00033(IF:15.881)
[2] Huang Y, Chen Y, Zhou S, et al. Dual-mechanism based CTLs infiltration enhancement initiated by Nano-sapper potentiates immunotherapy against immune-excluded tumors. Nat Commun. 2020;11(1):622. Published 2020 Jan 30. doi:10.1038/s41467-020-14425-7(IF:12.121)
[3] Wang Y, Gong X, Li J, et al. M2 macrophage microvesicle-inspired nanovehicles improve accessibility to cancer cells and cancer stem cells in tumors. J Nanobiotechnology. 2021;19(1):397. Published 2021 Nov 27. doi:10.1186/s12951-021-01143-5(IF:10.435)
[4] Liu J, Shen Z, Tang J, et al. Extracellular DNA released by glycine-auxotrophic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small colony variant facilitates catheter-related infections. Commun Biol. 2021;4(1):904. Published 2021 Jul 22. doi:10.1038/s42003-021-02423-4(IF:6.268)